把灾难当教材,思政课教师谈(二)

作者: 时间:2020-03-30 点击数:

为了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做到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进步,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把疫情危机化为教育契机,校党委印发了《开展 “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全校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我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就如何把灾难当教材、讲好战“疫”故事、上好思政课进行深入实践和交流。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感悟和理解:

唱响战“疫”主旋律、备好战“疫”教科书

张春艳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灵魂课程,思政课如何把“灾难变为教材”,如何让学生“与祖国共同成长”,是摆在每一位思政教师面前的使命。每一位思政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防控就是思政大课堂,战“疫”就是思政教科书,唱响战“疫”真善美的主旋律,在备好战“疫”教科书以及讲好防控思政第一课上下功夫。

首先,守正创新备教材。思政课的“正”集中表现在它的政治性和价值性上,我们在备“疫”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坚守思政课的政治性和价值性,立足于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就是要深入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把生动实践中涌现出的案例转化为鲜活课堂。“正”与“新”的相互协调中,为学生呈现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

其次,针对学生备教材。要把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展现出的党中央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锋作用以及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等内容,用最通俗易通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化繁为简,把“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我们的课程既有趣味,又具有品味。

从疫情看“五位一体”

刘彬

“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更多思考。

   在探寻疫情起源时,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引起了人们对非法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关注,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生态。抗“疫”初期,由于没有足够的防护物资,各地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口罩,在遵循五大发展新理念前提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在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面对疫情采取的政策举措对比中,中国完美地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在文化领域,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内疫情防控各项支出由财政兜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最大力度保障民生;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中国积极向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展现大国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我们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

焦海霞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的生活暂时偏离了轨道,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投身到抗疫战争中。大战即大考,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大考,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大考。每道题都是必答题,每个人都是答卷人。这无疑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也是我们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短期内拔地而起,投入使用,各种物资迅速向疫情严重地区调拨,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展示了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例,都是我们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选择。让我们认真思索和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深体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等理念。让我们共同去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祖国共同成长。

“疫情故事”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邵琳

病毒来势凶凶,疫情防控暖暖。我们担忧、焦虑、感动、期盼……体验了无数种情绪,也弄懂了很多事情,悟出了很多道理。

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高高飘扬,带领我们共同筑起了一道道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无论是英雄的武汉人民,还是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无论是临危受命的驰援队伍,还是众志成城的全国亿万人民。他们用爱与责任让我们这个特殊的庚子鼠年充满了别样的温情和力量。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强大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有爱的中国。没有安定、富强、团结的国,哪来安稳、幸福、温暖的家,越是在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越是能感受到“中国”二字带来的温暖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呢!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不会忘记那些一线逆行者的身影,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握好疫情这个思政教育契机,把灾难当教材,用鲜活的“疫情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体会中国力量、感悟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努力与祖国共成长,做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积极引导青年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燕霞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举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抗争,全国人民用爱国主义精神书写了一部激昂澎湃的抗疫史诗,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抗疫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事业的中坚。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曾这样深切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应当充分利用好抗疫防控这本鲜活教材,引导学生做有作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引导他们在坚定人生信念中磨练本领,在实践创新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彰显中华儿女的大德大爱

刘洁絮

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及时有效的部署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十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速度和疫苗研发、大数据追踪、线上申报统计等一项项充满科技感的措施证明了我们的综合国力,42000余名医护人员的逆行驰援,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物资保障等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证明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疫情防控中太多人和事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彰显着中华儿女的大德大爱,也有不少人和事反复证明着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把疫情当教材,认真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疫”融教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

范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角度、全方位把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以抗“疫”期间的优秀典型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件为依托,把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典型事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嵌入“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学生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二是通过国内外疫情防控的现实对比,把伟大的中国精神、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传递给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是用疫情防控期间的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认识,进而引导帮助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疫情当教材 以事实来讲授

李雅寒

  在疫情期间思政网课的第一节,我向同学们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在疫情期间开设网络思政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的开设或多或少觉得可有可无,明显存在不重视没兴趣这类问题。然而在全体“宅家”的这段日子,我们每天通过电视、手机等获取到诸多关于疫情的感动事例,所以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们有了更多想要分享的感想。这其中包含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通过学生们对抗击疫情的感同身受,这些理论不再飘渺,实实在在深入内心。对疫情和灾难之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了更多的思考。

   把疫情当教材,以事实来讲授就好。此次抗疫过程中,无数英模的涌现、社会各界责任的担当、人民的团结一心……是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作为思政教师,必须深挖其中内涵,把教学改革同疫情教材相结合,与学生一同消化一同进步一同迎接祖国的光明未来!

 

灾难面前,唯有合作

宋静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始终坚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负责,为各国疫情防控争取了时间,也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积极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面对新冠肺炎这道世界考题,中国交出了令世界满意的答案:“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真切而具体地向我们阐释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为“中国方案”。

以前给学生讲解此类课题时,虽有实例,但部分学生总感觉遥远空洞,因为有些事件我们参与的力度不够,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我国为抗击新冠肺炎,以牺牲全体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代价,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同时又以世界肺炎疫情的战斗为己任。中国,这个世界大国,真正地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课: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履行国际义务和责任。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这堂课上好,把疫情当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命运与共,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看我中华。

 

 

 

 

 

 

 

 

 

 

 

 

 

 

 

 

 

 

 

 

 

版权所有: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  豫ICP备05018154号  |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学校地址:郑州市花园路136号  |  邮编:450008
招生咨询电话:0371-65821035